技术推广
当前您正在网站首页——首页 > 技术推广 > 正文

冬季气候变化对来年土地条件的影响

更新时间:2020-11-22 10:51:41 点击次数:630次 来源: 作者:刘东东
黑龙江省比南方各省区云量少,日照时数多,而且幅射强度大,植物在生长季节可得到充分的光照。尤其是6—8月,日照时间平均每日可达11—13小时,北部夏至最长可达15—17小时。太阳辐射,年总量多在100—120千卡/厘米2之间。夏半年辐射总量几乎是冬半年的两倍。这种多光照和强辐射,是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的有利条件,因而松嫩平原成为祖国的粮仓兴安岭成为森林的海洋。这种气候条件,使漠河、呼玛及黑河地区用塑料薄膜育秧成为可能,使黑河南部3县也成为小麦的丰收地区,使黑龙江省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之世界海洋性气候区为高。全省许多地方都可种植水稻,而且大米的质量好。晚秋天气晴朗,日照充分,也有利于大秋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工作的进行。
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一般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5—8℃,大致与偏北6—10个纬度的纬圈平均气温相当。冬半年低温限制了农作物生长和江河航运,但这种寒冷气候适于耐寒力很强的红松和落叶松等珍贵树种生存,适于耐寒的珍贵皮毛动物和脂肪丰富的鱼类繁衍生栖。夏季“雨热同季”的气候优势,可促使一年生作物迅速生长,短期成熟。黑龙江省的气候,正好能满足喜温的玉米生长最佳温度(夏季夜间不低于10℃,白天不高于30℃)要求。玉米、高等在欧洲海洋性的气候区不能栽培,而在黑龙江省却能很好生长。在小麦灌浆期,黑龙江省气温较高而又不过热,正好使小麦成熟饱满,结成富含蛋白质的高质麦粒。
6—8月,全省平均温度适宜,降水充沛,可满足蜜源植物,如椴树、柳树、笤条、向日葵、荞麦等的生长和分泌花蜜的需要,符合这些植物所需的最佳条件,因而对发展蜜源植物为有利。
气候灾害对全省农业生产影响很大。主要是低温冷害(包括霜冻)和旱涝。其次,大风暴雨和冰雹等,也形成灾害性天气。
(一)低温与霜冻
从1909—1985年的76年中,黑龙江省出现24次(年)夏季低温,占总年数32%。夏季低温往往与旱涝同期发生。低温造成的减产多在20—30%之间。1969年和1972年,由于大面积出现低温早霜,总产分别比上年减少26.7%和25.1%,年减产量约25亿公斤。黑龙江省人民近年创造出许多抗御低温冷害的方法,如农作物合理布局,适时早播,缩短播期;改良品种,选耐寒、早熟、高产品种;改良土壤,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合理搭配;玉米育苗移栽,地膜覆盖措施等,收到显著效果。
霜冻是黑龙江省气象灾害之一,秋末春初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的强降温一般每年达4—5次之多。平均初霜冻日西北早而东南晚,山区、丘陵早而平原晚,终霜冻日则反过来。全省无霜冻期多介于100—155天之间,东部多数地区和松嫩平原、克拜丘陵区多在140天以上,而孙吴、漠河等地则不足100天。黑龙江省轻霜冻可以抗御,重霜冻则危害很大,尤其对玉米、大豆、高梁等作物,如1969年三江平原地区的霜冻,使40个国营农场的大豆和玉米总产比前一年减少2亿多公斤。
(二)旱涝
旱涝情况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举足轻重的因素之一。黑龙江省旱涝都是由季风环流常和大型天气过程反常造成的,通常有春旱而夏秋涝的趋势。黑龙江省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,有旱涝年交替的现象。如1954年,6—8月降水量只有150—300毫米,7月全省平均不足40毫米,仅为历年同期1/3—1/5,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。而1960年5—9月降水量多达500—1000毫米,大大超过需要,造成洪涝,使1300多万亩农田受灾。黑龙江省降水量分布不均衡,泰来、龙江、甘南、林甸、三肇地区和安达等地,有“十年九春旱”之说,属严重春旱区;三江低地的虎林、饶河及抚远等地,十年四涝(二重涝),为黑龙江省涝灾最重地区。就全省旱涝演变情况看,有较频繁、普遍、季节性、交替性和具有插花现象的特点。从危害来看,旱灾范围大,而涝灾频繁且灾情重于旱灾。从1949—1978的30年统计,旱涝灾(伴随低温冷害等)损失粮食214亿公斤,其中涝灾损失是旱灾的2.6倍。
(三)暴雨
暴雨是指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的降水。黑龙江省暴雨的源地从蒙古气漩发生的暴雨次数最多,占60%。暴雨以8月为最多,7月次之。暴雨的分布东部多于西部,山地多于平原。全省暴雨最多的地方,主要有小兴安岭南麓、张广才岭的中部山地、东部完达山区以及西部的龙江一带。暴雨使水土流失、江河泛滥、淹没农田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由于开展了治理河道、兴修水库和营造防护林带等一系列工作,对过去那种大雨大灾、小雨小灾、无雨旱灾的局面,有所改变。
(四)冰雹与冰凌
冰雹产生在空气强烈对流而形成的积雨云中,其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,最大的可达2—30厘米。它不仅损害农作物,往往造成其它方面的经济损失。黑龙江省冰雹以山地的迎风坡为多,小兴安岭南端平均1年在3天以上。以这里为中心是雹日最多地区,向南一直扩展到北安绥化至哈尔滨一线。松花江中游的呼兰河和通肯河流域冰雹日数也较多。冰雹最多出现在春末夏初的5、6月和初秋的9月,这3个月集中了全年雹日的72%。在1天中,午后出现冰雹最多,12—20时之间占90%,且以12—16时为多。雹区群众根据“雹打一条线”的特点和“天黄闷热乌云翻”的识别雹云经验,利用土火箭、高射炮等,射击雹云,使云中的冰晶和过冷却水以雨水形式降落,从而减轻雹灾程度。
冰凌是黑龙江省另一种气象灾害,它是雨淞、雾淞和湿雪冻结现象的总称,多发生在冬半年的寒潮天气。它使物体和地面上形成冰壳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发生过3次(1958、1972、1983)较严重的结凌现象。冰凌对电业、交通和林业等危害最大,1983年4月29日,黑龙江省西部发生特大雨淞暴,伴随大风袭击,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。
(五)大风
大风是指风力等于或大于八级(17.2米/秒)的风。黑龙江省春季大风加速了土壤水份的蒸发,加剧干旱程度,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。大风以4月份最多,其次是5月份。此外,夏季大风往往与大暴雨同时出现,使作物倒伏或杆折;秋季大风易使作物磨擦脱粒;冬季寒潮大风,可能产生雪暴,造成牧区牲畜的大量死亡。从大风的地理分布来看,自哈尔滨沿松花江经通河至佳木斯的河谷地带,由于地形的狭管作用,年大风日数最多,达50天以上。
(编辑:admin)
精彩推荐
走进胜利

版权所有: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

网站维护单位:龙采科技